房间隔缺损概述
房间隔缺损(Atrial Septal Defect,ASD),是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(妊娠2-8周)由于宫内病毒感染、遗传因素等原因,房间隔的发育、吸收和融合出现异常,导致左右心房之间残留未闭的缺损,这个缺损增加了流经肺部的血液量,这种情况在出生时如存在,就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缺陷。小的房间隔缺损可能会被偶然发现,亦或一直未被关注,另一些则在婴儿期或幼儿期自行闭合。大的、长期存在的房间隔缺损会损害心脏和肺,也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,主要症状为劳力性呼吸困难,早期修复缺损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,缺损大、未及时治疗者预后较差;
房间隔缺损流行病学
房间隔缺损约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10%。房间隔缺损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,占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20%-30%,女性较男性多见。房间隔缺损发病率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排第二位。
房间隔缺损的分型
大多数出生时患有房间隔缺损的婴儿没有任何体征或症状,体征或症状可以在成年期开始。劳力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,有些患者可因右室容量负荷过重而发生右心衰竭。
体征和症状包括:气短,呼吸急促,尤指运动时乏力;腿、脚或腹部肿胀;不规则心律(心律失常),心悸,听诊可听到心脏杂音。
房间隔缺损的诊断
体格检查、心脏听诊及如下试验室检查可确诊,房间隔缺损患者体征不明显时需要与正常生理情况鉴别:
辅助检查包括:心电图、X线检查、超声心动图、心导管检查
房间隔缺损的治疗
儿童期房间隔缺损大多数会自行关闭,小的房间隔缺损不引起症状,可无需治疗;对于成人房间隔缺损,只要超声检查有右室容量负荷增加的证据,就应该尽早关闭缺损。
外科手术治疗:通过开胸手术,用心脏补片将有缺损的房间隔进行修补,从而达到纠正心脏结构异常、治疗房间隔缺损的目的。外科开胸手术存在:创伤大、痛苦多、住院时间长、需要气管插管麻醉、遗留终身癍痕等问题,尤其是对大年龄患者而言手术风险很大,目前少用;
药物治疗:房间隔缺损无法用药物修复,但可用药物减少房间隔缺损伴随的症状和体征,也可用药物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,例如维持正常心律或降低血栓风险等。
介入治疗:与外科手术相比较,介入手术具有:住院时间短、创伤小、痛苦少、不需要气管插管麻醉、不遗留终身癍痕等优点,是目前首选的房间隔缺损治疗方法。
房间隔缺损封堵术:
在排除其他合并畸形、严格掌握指征的情况下,可通过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。中国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经验已趋于成熟,治疗条件和大小合适的房间隔缺损,成功率可达到100%。
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适应证:
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术后并发症:
头痛/偏头痛、血栓栓塞、气体栓塞、残余分流、封堵器移位、脱落、穿刺部位血肿或股动静脉篓、心脏压塞、主动脉至右心房和左心房篓、心律失常、溶血。
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经介入治疗后的注意事项:
(1)一般需要服用3-6个月的抗血栓药物,主要目的是避免封堵器与心内膜融合过程中的血栓形成,使心内膜更光滑地覆盖于封堵器表面;服用抗血栓药物期间应避免外科手术、外伤等,妇女在此期间月经时间及经血量均有可能增加,寻求各种治疗时应向医生讲明使用抗血栓药物的情况;
(2)有些患者在植入封堵器的初期会有少许不适的感觉,比如胸痛等,这是由于封堵器还没有与心内膜完全融合在一起,致使封堵器不能与心脏同步运动而给患者带来的不适感,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感觉会减轻直至消失;
(3)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短期内,由于封堵器还没与心内膜生长牢固,应尽量避免剧烈咳嗽、长时间的嗝逆,避免封堵器的移位;
(4)由于封堵器的主要原材料是金属,故术后半年最好不进行核磁共振检查。
房间隔缺损预后
房间隔缺损预后一般较好;缺损较大者,尤其是未及时治疗者,易致心律失常,如心房颤动,还可发生肺动脉高压和心力衰竭,预后较差;原发孔型缺损预后更差。
部分房间隔缺损患者存在自愈可能:
预防感染:房间隔缺损患者需要注意保暖,避免受凉感冒,部分患者可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,若处于房间隔手术6个月内,或除房间隔缺损外还有其他心脏缺陷,应在进行手术前咨询医生,服用抗生素。
参考文献:
[1] 内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
[2] 实用内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
[3] Atrial Septal Defect – Symptoms and causes — Mayo Clinic